头条
-
营销与经营深度一体,巨量引擎助力品牌撬动全渠道增长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在数字营销上的投入快速增长。根据eMarketer的数据,2023年国内数字广告的投入将达到1361亿美元,增长14.8%。数字营销已经成为品牌方最大的经营成本之一。面对如此巨大的投入,品牌方的管理层...
证券
-
发改委同意寿光市惠农新农村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发改委官网消息,同意寿光市惠农新农村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发行绿色债券不超过6亿元,所筹资金全部用于寿光市西部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建设。 12302
银行
-
兴业银行落地挂钩LPR浮息债配套人民币代客利率互换...
近日,由兴业银行独立主承销的挂钩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浮息债配套人民币代客利率互换业务顺利落地。本笔债券发行人为广西柳州市东城投资开发集团,发行金额5亿元,期限270天,采取双品种双向回拨机制,其中品...
信保业务助力小微企业融资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22/07/22 财经 浏览:166
今年以来,央行、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频频出台针对性举措,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切实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能,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7月21日,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银行业在助力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卓有成效,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快速增长,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
保险业有两大工具可助力小微企业融资,即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保险行业也将这两个险种统称为信保业务,该业务的功能是为企业或个人“增信”。
从今年信保业务的发展情况来看,据银保监会披露,前5个月,保证保险保费收入为213亿元,同比微增1.5%。尽管监管未披露信用保险最新的保费数据,但过往多年,在信保业务中保证保险占比较高,对信保业务整体增速影响明显。据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以来信保业务整体增速较为低迷,未能充分发挥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主体的增信作用。
这背后有三大原因:一是,2019年以来,部分险企承保的P2P履约保证保险出现巨亏,个别公司被拖入连年亏损的泥潭。在这种背景下,近两年行业对该业务愈加谨慎;二是,近两年银保监会对该业务的监管趋严;三是,新冠疫情暴发后,借贷市场需求侧信用状态下滑,信保业务综合成本率抬升,险企主动收缩该业务。
进一步分析,上述三个原因均指向一个问题:即行业对该业务的风控存在短板。由于该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致使信保业务两次掉进同一个“坑”里:一次是2004年前后承保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出现亏损;另一次是2019年前后承保贷款保证保险出现亏损。
险企重蹈覆辙也与该业务特殊的风险属性有关。融资性信保业务的风险特征不同于重疾、长寿等传统意义上的风险,但与担保业务类似,这就出现了一个承保悖论:大数法则失效。通俗来说,保险的底层经营原理是大数法则,在出险率一定的情况下,承保体越多险企的风险反而越小;但信保业务恰恰相反。
信保业务这一特殊的风险特征,不仅影响了险企利润表,还打击了险企对该业务的信心,也让部分险企内部开始质疑开展该业务的必要性,甚至有险企高管预计行业可能需要数年才能重拾自信。
笔者认为,险企作为经营风险的商业机构,在某个险种出现亏损时,重新审视其实质风险特征无可厚非,但也不必过度悲观。一方面,市场对信保业务的需求没有消失,小微企业通过保险增信的需求迫切;另一方面,个别险企近几年已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控体系,信保业务保费规模已稳居产险类各险种第二、三位。
基于此,险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补足风控短板,在推动该险种为小微企业等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同时,也能拉动产险业增长。
首先,充分识别风险,科学定价。这需要险企全盘考虑该业务的价值与风险规模,尤其要将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风险纳入其中,重点防范同质风险的集中爆发。在此基础上,要科学定价,目标是让该险种既能服务小微企业等主体,又能实现持续盈利。
其次,建立全流程风控体系。在此前的失败案例中,险企的风控和贷后追偿主要依赖贷款平台,缺乏对风险的独立管控,往往很被动。鉴于此,险企要建立保前、保中、保后全流程风控体系。
再次,强化对科技手段的运用。目前个别险企已有成功的尝试,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搭建量化管理模型,将区块链等技术运用到信用审核、客户画像、追偿等业务流程中,大幅提高了风控能力。
有险企高管估算,早在2020年,信保业务承担兜底风险的信贷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笔者相信,补足风控短板后的信保业务,在助力小微企业融资,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依然大有可为。
上一篇: “数字人民币+”公积金专窗落户深圳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