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bank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银行 > 90年代的魅影:银行技术性破产会重现吗?

头条

营销与经营深度一体,巨量引擎助力品牌撬动全渠道增长 营销与经营深度一体,巨量引擎助力品牌撬动全渠道增长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在数字营销上的投入快速增长。根据eMarketer的数据,2023年国内数字广告的投入将达到...

证券

美国垃圾债券创20年最大涨幅 2020 美国垃圾债券创20年最大涨幅 2020

4月10日讯,美国垃圾债券创20年最大涨幅,此前美联储宣布购买此类债券。

银行

五年发展规划开局良好,江苏银行2019年净利润稳步增长 五年发展规划开局良好,江苏银行2019年净利润稳步增长

2019年是江苏银行新一轮五年发展战略规划起步实施之年,江苏银行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江苏省委、...

90年代的魅影:银行技术性破产会重现吗?

发布时间:2018/07/16 银行 浏览:602

 
1
 
最近贵阳农商行爆出的新闻以及常德市政府对银行的态度,使得大家对银行股的看法极度悲观,很多人提到了九十年代的银行技术性破产,其实梳理一下九十年代的银行业,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情形好太多了。
但是银行依赖财政的局面没有变,这也是银行股投资者担心的地方债务问题。因为地方政府利用融资平台,PPP来规避负债上限,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竟成了一笔糊涂账,但是与90年代不同,这笔账是产权清晰的,而且地方政府的大部分投入都与基建相关,这是一次性的投入,而产生的效益可以用来慢慢还账,不存在冤枉账,但是借新还旧是必须的。银行也不会像90年代一样成为冤大头,最后由国家财政买单。
另外,虽然资管新规对银行资金流向地方政府有一定限制,但是我们相信会有相关的措施解决存量问题,不至于直接由银行买单。
九十年代的银行乱象
曾经的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说:“银行里没有那么多呆坏账,中国哪来那么多富豪?”这句话用来说90年代的银行再合适不过,那时候的银行可以看成权贵的出纳机构,但是最后买单的是屁民。先说一些听来的事情,不一定真,但是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当时银行有多乱吧。
听老一辈的银行人说,当时银行信贷客户经理的权利是很大的,国有银行两个客户经理双签,可以直接贷款十万。大家不要以为十万不多,九十年代一毛钱可以买十个糖呢。
某地考核脱贫率,农行直接放款到各户,到了还款的时候,当地领导说:“银行的钱还需要还的啊?”这跟现在流行的那句话,“我凭本事接的钱,为什么要还”是一样一样的。
某区级支行信贷科科长好酒,某企业欲贷款,晚上,吃好喝好到最后:“科长您支持支持?”一杯十万,对方早有准备,三人抢上,十杯下肚。开包拿章,现场签合同。
某高级别领导夫人去某地考察,题字:大力支持某某地发展。银行行长为陪同之一,之后,大笔贷款下发。贷款企业包括冰棍厂、汽水厂。夏日,送产品至银行,吃一口喝一口后再无人问津。第二年,厂子破产了。
某学校一教授作为某省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参与省级农村信用合作社实地调研,研究改革路径。到了一个镇里先去镇长那边了解情况,镇长在打麻将。桌子上摆了一摞钱,抽着烟,喝着酒。后来去了镇里的信用合作社,发现合作社领导长得那么眼熟,但是一直没想起来像谁。在合作社调研期间,突然来了个电话,电话那边传出的声音是,大侄儿,这边桌上没钱了,赶紧从库里弄点……这时候他才想起合作社领导像谁。是的,就是自己家小金库。
90年代银行借款怎么展期的?张老板有100万需要在12月底之前展期,拿一个报纸包一个四四方方的形状,由行长带到会计处办理入账,行长给会计说:“小李,张总来还钱,帮他办理一下 100万,你要不要拆开点点?”小李心领神会,直接给张老板开条子。
老一辈信贷员说:那时候晚上约几个朋友打麻将,第二天赢了的就填存款,输了的就填贷款。
更有甚者,那时候有信贷员跟贷款户合伙起来骗银行啊,贷了款然后不还,然后破产,然后贷款户和信贷员二一添作五分了。各种诈骗案层出不穷,一个省级监狱就能派出工农中建四个支行行长级足球队。
90年代银行业改革之前,银行就是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局。地方党政领导可以批条子让银行放贷款。当时国企员工工资发不出去了员工去政府一抗议,市长就找行长给企业借钱。
银行业垂直管理之后,地方政府深感花钱不便。于是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搞了一些地方性银行。
90年代很多银行不良率40%是有的。那时银行的窘境不是我们能理解的,真的是流动性枯竭,天天愁开门。我们来看一下上市较早的民生银行与招商银行的不良数据,可以窥见当时行业之乱,民生银行因为成立较晚,1997年才挂牌运作,所以没有历史包袱,所以我们从下表可以看到,招行与民生的不良率相差巨大,招行毕竟是股份制银行,不良率还有所控制的。
中国银行业变迁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人民银行既要监管,又要调控,还要提供商业服务,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80年代逐步开始改变央行的职能,央行开始只做妈,商业性服务从央行独立出来。
1979年1月恢复设立了中国农业银行,同年3月设了中国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之后又陆续恢复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84年1月1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并新设中国工商银行,承担央行过去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中国银行业改革历程经历由人民银行到工、农、中、建的组建,再增加十家股份制银行,再到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独立法人的确立,再到开放以后逐步进入的外资银行。金融监管也从人民银行逐步分离出去,1992年中国证监会成立,1998年中国保监会成立,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开始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
首先要把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虽然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是没有竞争的。
这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比如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银行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
这当然与市场化运作相差甚远。基于这些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竞争。
1979年之前,不存在贷款的称呼,1979年起,国家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进行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的“拨改贷”试点,1985年这一试点被全面推行。“拨改贷”可以看成金融改革的时间起点。
“拨改贷”后,因为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银行就成为了权贵的出纳机构,各种怪象频出,再加上物质的匮乏。通胀按也按不住。1993年通货膨胀达到14%以上,人民币对港币的市场币值下跌了百分之四十。
当时的张五常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权利引起的通货膨胀》里面有一段写到:
中国的「中央」银行是人民银行。历久以来,这银行是一个「出粮」机构,或是一个支付机构,与我们所知的商业银行的性质大为不同。作为一个政府之支付机构,「行」在江湖,身不由己,国营企业的资金不足要支付;地方政府的经费不足要支付;高干或其子弟权大,有所要求,也是要应酬的—更何况国营银行的官员,也可以从中得到「好处」。
但是民营企业还是很难借不到钱的。我们看一下,曾经的王首富的一个贷款故事:
初期创业(1993年),我接下了一个项目,这个工程当时政府干了一半,觉得费劲不愿意干了,转给我的。签完以后突然遇到全国“治理整顿”,贷款就更困难了。为了启动这个项目,我就要去找贷款,需要一笔2000万元的贷款,有土地做抵押,所有的手续都健全,但找了几十家银行,没有一家愿意贷给我。
我去找了一家银行,贷款的时候这个人态度倒是不错,但也是不给我贷款。我为了堵到他,曾经跟一个哥们两个人就开车到他家楼下。我想,你总得回家吧?那我就在你门口候着;你早上总得要出门去上班,总是能碰到你吧?我俩就去在那儿蹲了一个晚上,在车里候着。反正深秋不是太冷,稍微冷了就开动发动机暖和一会儿,为了省点油过会儿再把它关掉。一直等到早上七八点也没见到人进去,也没见着人出来。第二天晚上我说再去堵吧,我这个哥们觉得忍受不了,他说太丢脸!无论如何也不能去了。
我自己又去待了一个晚上。就是候不着,找不着这个人。其实不是找不着,是他不愿意见你,因为你是民营企业,那个时候民营企业不像今天这个地位。第二觉得你风险大,他不敢放贷给你。放给国有企业亏损了没了,他不承担什么责任;如果放给民营企业可能就要承担责任,我也理解他们。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多年的乱象使得金融机构根本没有抗风险能力,一是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率高,资本金不足;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更高;三是有些地方和部门擅自设立大量非法金融机构。四是不少金融从业人员弄虚作假、内外勾结,大案要案越来越多。
为了应对亚洲金融风波冲击,我国调整了金融体系的结构。在金融领域进行垂直管理。
进行垂直管理之后,就避免了银行直接沦为地方的第二财政局。
另外为应对危机冲击,当时推出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经济刺激计划,财政和金融部门都要配合这方面工作。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国有企业脱困。受亚洲金融风波影响,国有企业困难比较明显,因此国家推出国有企业“三年脱困”计划。
其实,当时银行业也相当困难,不良资产大概在25%~45%,损失也很大。但国有企业涉及更多人就业,吻腚压倒一切。因此,国家通过债转股减轻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并于1999年再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大型银行不良资产。当时银行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国有企业休养生息,走出亚洲金融风波带来的大量下岗和效益下滑的困境。这些措施实际上是由金融系统先承担更大的损失,等国有企业状况好转后,再回头收拾遗留下来的财务问题。
另外为根本的是要建立公众对金融业的信心,就必须解决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1998年11月,财政部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四家国有银行的资本金。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获得特别国债注资后,平均资本充足率按当时较低的会计标准计算达到8%以上,但按新的更为审慎的会计标准测算仅为-2.29%。所以实际上是处于破产状态。
于是,国家于1999年决定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接收、处置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约1.4万亿不良贷款。到2006年底,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基本完成了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回收目标,平均回收率低于20%。
尽管剥离了不良资产,此时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仍然很低,甚至为负,有会计标准问题,也有历史遗留问题。这归根到底是国有银行约束机制不健全、各种乱象频出的反映。国有银行需要全面深刻的改革。
财务重组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2003年底,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并通过设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希望借此从根本上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体制。2005年,汇金公司又向中国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同时,财政部注资工行等值的人民币资本金。
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将部分不良贷款进行了再次剥离,2004年以来,工行、建行、中行、交行以市场化方式剥离并出售了1万亿元左右的不良资产,要知道当时整个M2才20万亿左右。现在的M2约180万亿,也就相当于现在剥离了9万亿不良资产,根据2017年的相关数据,银行业的不良余额约1.7万亿。
经过财务重组后,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负担大大减轻,为下一步设立股份公司以及在资本市场上市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这次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深化和升华,是通过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来实现的。从而得以进一步改善股权结构,真正接受市场的监督和检验。
2005年6月,交通银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2007年5月在境内A股上市。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成功回归A股市场。2006年6月和7月,中国银行也先后在香港H股和境内A股成功上市。2006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成为在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同时上市的第一家金融企业,创全球有史以来IPO最大规模。
这次改革后,国有银行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另外首次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虽然这点日后被说成外资银行占了大便宜,但是当时的环境是跪求外资接盘另外,经历上市募集资本,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幅上升,再加上入世后经济飞速发展,不良资产率持续下降,盈利水平稳定上升,投资银行股的朋友充分分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
结 语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与上世纪90年代银行技术破产相比,现在银行的产权明晰了。
第二,政企分明了:过去银行是政府和财政的出纳,现在是自主经营、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市场主体;
第三,讲求法治了: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物权法等成为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依法监管、依法经营的依据;
第四,激励相容了:过去银行领导干好干坏只体现在政治升迁,现在银行业已经有相当的经济激励;
第五,有所监督了:每年都需披露年报,上市银行还要考虑股价表现,经营和决策透明度也明显提高。
产权清晰后,银行与地方政府也好,与国企也好,他们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虽然存在软约束问题,但是总体还是要算经济账的,虽然现在去这些企业的杠杆,但是代价没有理由让银行承担,另外我国的地方政府的债务大都与基建相关,与福利支出不同,这是一次性的支出,因此地方政府的财政是可以慢慢还银行账的。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人民因为惧怕地产泡沫破灭,银行股被弃如敝履。后来大家的担心成了现实,地产果然崩溃了,1991年银行业绩遭到重大打击。巴菲特认为富国银行的管理层非常优秀,贷款的风险可控,即使发生房地产大幅下调的风险,也不会造成大幅亏损甚至倒闭。在1989年,巴菲特已经买入了富国银行约85万股的股票,每股成本估计约为70美元,市盈率约7倍,市净率约1.5倍。当1990年股价进步下跌后,他又大幅买入,年底共持有500万股,占富国银行总股数的9.7%。此后富国银行的表现成就了巴菲特10年10倍的佳话。
所有人都等布谷鸟叫春的时候,准备播种,但真正等到布谷叫春的时候,春天已经过去了。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