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headline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香港“四大家族”之风云往事

头条

@全体毕业生,这4万份打包胶带为你送上毕业祝福! @全体毕业生,这4万份打包胶带为你送上毕业祝福!

蔓蔓日茂,蝉鸣渐起,夏日正当时。 拨穗礼成,当毕业典礼徐徐落幕,也宣告着大学四年的故事将要落下帷幕...

证券

美国垃圾债券创20年最大涨幅 2020 美国垃圾债券创20年最大涨幅 2020

4月10日讯,美国垃圾债券创20年最大涨幅,此前美联储宣布购买此类债券。

银行

五年发展规划开局良好,江苏银行2019年净利润稳步增长 五年发展规划开局良好,江苏银行2019年净利润稳步增长

2019年是江苏银行新一轮五年发展战略规划起步实施之年,江苏银行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江苏省委、...

香港“四大家族”之风云往事

发布时间:2020/09/19 头条 浏览:290

日前,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新鸿基地产,00016.HK)发布公告称,创始人之一李兆基因年事已高,将不在公司于2020年11月举行的股东周年大会上寻求膺选连任,并将于股东周年大会上退任公司非执行董事及终止出任公司董事局副主席。

李兆基是继长江系李嘉诚退休后,又一以地产业务发家的香港富豪引退。随着他的退休,至此,“香港四大家族”,即李兆基家族、李嘉诚家族、郭得胜家族及郑裕彤家族,均已完成改朝换代,标志着“四大家族”的创始人时代亦正式落幕。

李嘉诚、李兆基、郭得胜、郑裕彤四人均以房地产起家,后来不断扩大家族产业的布局,几乎垄断了香港的大部分产业。近年来,他们以香港为大本营,开始在全球多个地区进行产业布局。这篇文章将回顾四大家族创始人的传奇发家史。

地产大亨、香港巴菲特:新香港首富李兆基

2020年2月2日,福布斯发布了《2020年中国香港富豪榜》,李兆基凭借304亿美元的身家将稳居香港首富宝座长达21年的李嘉诚挤下,成为香港新首富,号称“香港巴菲特”!

李兆基自幼被誉为“神童”,6岁跟随父亲在自家金银铺学习,12岁独当一面成为掌柜。1948年,20岁的李兆基带着1000块钱来到香港,房地产可谓是香港的造富产业,现在香港的顶级富豪,十有八九都因地产起家。

1958年,李兆基和冯景禧、郭得胜等8人合股组成永业公司。由于当时的房地产市场是直接整栋楼买卖的,很多人因此都无力购买,李兆基便率先推出了“整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策略,受到了市场的热捧。

1963年,李兆基与郭得胜、冯景禧三人又将永业重组,成立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

1972年,新鸿基地产在香港上市,随后李兆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恒基兆业有限公司。顺应香港股市的狂潮,恒基兆业于1981年成功上市,李兆基一举集资10亿港币,并在全面收购了永泰建业后改名为“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跻身香港十大富豪榜。

进入21世纪后,李兆基逐渐淡出香港地产行业,开始转入金融市场。基于李兆基多次发表自己关于股市的观点,并成功穿越了资本市场的牛熊变化,经历次贷危机后,便奠定其”亚洲股神”、”香港巴菲特”等称号。

其实去年,李兆基便已经表示出因为年事已高有意退休,由2个儿子李家杰及李家诚接管其5100亿港元的商业王国。据悉,此次隐退之后,李家杰将负责内地业务,接管中华煤气及恒地;李家诚将负责香港业务,接管恒发及美丽华酒店。

塑料花大王李嘉诚:连续15年称霸华人首富

李嘉诚祖籍广东潮州,但是12岁那年,因为日军轰炸潮州,李嘉诚一家到香港投靠其舅父庄静庵。

1950年,22岁的李嘉诚依靠自身的积蓄和舅父的借款合计5万元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一直到了1957年,李嘉诚决定仿效意大利一家公司推出塑胶花,一举成为香港塑胶花大王。

1958年,李嘉诚凭借手中积攒的财富进军地产业,地价暴跌时大批购入土地,再于90世纪末大举进入内地,在全国范围内大举圈地,成为香港在内地的最大投资者。

如今也已经92岁高龄的李嘉诚,在商界驰骋了70余年,更是蝉联了15届的华人首富,从他的财富来说,李嘉诚缔造了一个不灭的房地产神话。

但有意思的是,几乎在投资上从未失败过的“神话缔造者”到老却“摔了一跤”。2019年李嘉诚收购了英国最大的酿酒厂和酒馆运营商,不过疫情的影响,李嘉诚收购的项目只能无奈闭馆,3个月就损失了19亿港元。

除了酿酒的亏损之外,此前英国脱欧事件对于李嘉诚影响颇大,前后损失超过千亿元,我们也不难发现,李嘉诚在那段时间动作频频,甚至回到内地抛售了不少房产项目。而之前出售成都的项目,大概率也是为了填补亏空。

虽说此次收购算的上一次“马失前蹄”,但李嘉诚的投资眼光却从未有人能够质疑,于本月初,于美国上市的ZOOM发布了2020年第二财季数据。在疫情的影响下,视频会议需求大增,Zoom营收高达6.6亿美元,同比增长355%;净利润达1.86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为550万美元。财报公布后,Zoom的股价急升40%,市值最高超过1300亿美元。今年以来Zoom的股价涨幅已经超过4倍。受益的除了创始人袁征外,还有李嘉诚。

李嘉诚投资Zoom的时候,Zoom才刚成立两年,还没有什么竞争力,基本只能看袁征这个人的能力,这种情况下不确定性是最大的。然而李嘉诚持有Zoom至今已经7年。如今随着Zoom股价大涨,李嘉诚持有Zoom市值目前约占其个人财富的近1/3。如此准确独到的眼光,真应了那句市场戏谑之言,“股神的苹果,李嘉诚的ZOOM”。

据悉,李嘉诚退休后,他的长子李泽钜接管了长和系22家公司。而与哥哥李泽钜不同的是,李泽楷得到了他父亲李嘉诚的全部现金资产,包括一些基金。但具体数额无人知晓。

洋货大王:郭得胜

在四大家族中,郭得胜去世的比较早,而他的三个儿子也由于内斗,一度分崩离析。

上世纪20年代,从小跟父亲做生意的郭得胜来到香港开了一家叫“鸿兴合记”的小杂货店。到了1952年,他的商行改称为“鸿昌进出口有限公司”,专做洋货批发,街坊都称他为“洋杂大王”。

1958年,郭得胜联合两名好友冯景禧、李兆基组建了“永业企业有限公司”,尝试房地产业务。1963年,更名为“新鸿基”,据说是由冯景禧新禧公司的“新”字、郭得胜鸿昌合记的“鸿”字和李兆基名字的“基”字结合而来。

1972年,郭德胜把公司改名注册为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将股票公开发售,注册资本也由500万增加到3亿港元。新鸿基地产是香港最大地产发展商之一,也是香港土地储备最多的公司之一。

值得可惜的是,1990年10月,郭得胜因心脏衰竭在香港逝世,享年79岁。此时的新鸿基已成为市值达254亿港元的大型地产集团,与创办上市时相比,产业增长了63.5倍。

郭得胜去世后,新鸿基地产掌舵的成了郭家第二代,其长子郭炳湘出任集团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老二郭炳江和老三郭炳联则出任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郭氏兄弟顺利接班,并使公司更上一层楼。1992年底,新鸿基地产市值超越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地产,成为香港市值最大的地产公司,堪称“地产巨无霸”。

都道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三兄弟合作多年,终生嫌隙。三千亿家产分配问题,这一争就是20年。后来母亲邝肖卿站了出来,把这3000亿家产按照标准分配下去,老大郭炳湘和老二郭炳江每人700亿,老三郭炳联分得400亿,这场家产争夺战才算告一段落。

但是他们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老大郭炳湘被逐出新鸿基集团,于18年中风去世;老二郭炳江却因“世纪联腐”进了监狱,今年1月方才结束了5年牢狱。

目前,郭炳江之子郭基辉则成了新鸿基地产的第三代掌门人。这位80后的“三代”摒弃了爷爷时代过于保守的思想,一举把投资目光转向了海外,并且花费5000万英镑买下了英国地皮。在文章开篇我们写到,新鸿基地产创始人之一李兆基于近日退任了新鸿基董事局副主席之位,未来新鸿基地产的发展看来还是要靠这位80后的三代掌门人。

珠宝大王、周大福继承人:郑裕彤

郑裕彤原本也是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商贾家庭,父亲是一个绸缎商人。郑裕彤出生前,父亲郑敬治和好友周至元有个约定,如果两人的妻子生下一男一女,无论将来家境如何都让他们结为夫妻。结果郑家生下了郑裕彤,而周家生下了千金小姐周翠英。

因为战乱的原因,郑裕彤家里的绸缎生意难以继续,于是郑裕彤就去了澳门找自己的准岳父帮忙。郑裕彤18岁的时候,周至元履行了对郑父的约定,把自己的女儿周翠英嫁给了他。

周家有三个儿子,但是没一个愿意继承祖业,于是周至元去世前大部分股份都给了郑裕彤。而郑裕彤也没有辜负自己的岳父,他把周大福打理得风生水起,不断扩张,而他做生意的方式也是十分大胆,因此还得名“鲨鱼胆”。

后来郑裕彤又进入房地产业继续赚得盆满钵满,于1952年涉足地产业务,其后成立新世界发展(00017-HK)。目前整个集团投资涉及地产、基建、能源、零售及运输等行业。

与李嘉诚、李兆基、郭得胜不一样的是,郑裕彤早早便选择退休,将产业交给儿子手里,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不过短短两年的光景,郑家纯接连推出收购计划,包括以42亿港元收购华美达酒店、23亿港元收购永安集团,以及与永兴换股。

但郑家纯的雄心壮志,导致新世界的负债大幅增加。危机之中,郑裕彤在1991年宣布重出江湖。他出山后,迅速推出多项措施,包括抛售资产、在公开市场集资,扭转了新世界的颓势。

直到2012年3月,郑裕彤正式宣布退任新世界发展和周大福董事局主席及执行董事职务。这年,郑家纯已经66岁,他第二次从父亲手中接管家族事业,担任新世界发展和周大福董事局主席。

与此同时,郑家的三代也出露锋芒。2012年3月,郑家纯33岁的长子郑志刚,出任新世界联席总经理,而他早就被视为郑家第三代接班人。

至此,郑裕彤几十年打造的商业帝国,实际已经全部交接给后代。

都说时势造英雄,在房地产的黄金年代,李兆基、郭得胜、李嘉诚、郑裕彤等人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都已步入晚年。中国有句俗话,“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世”,转眼间这批缔造辉煌的企业已陆续由二代甚至三代接手,在未来他们是否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又亦或是逐渐趋于平凡消失在历史中,这一切要交由时间判断。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