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营销与经营深度一体,巨量引擎助力品牌撬动全渠道增长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在数字营销上的投入快速增长。根据eMarketer的数据,2023年国内数字广告的投入将达到1361亿美元,增长14.8%。数字营销已经成为品牌方最大的经营成本之一。面对如此巨大的投入,品牌方的管理层...
证券
-
发改委同意寿光市惠农新农村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发改委官网消息,同意寿光市惠农新农村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发行绿色债券不超过6亿元,所筹资金全部用于寿光市西部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建设。 12302
银行
-
兴业银行落地挂钩LPR浮息债配套人民币代客利率互换...
近日,由兴业银行独立主承销的挂钩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浮息债配套人民币代客利率互换业务顺利落地。本笔债券发行人为广西柳州市东城投资开发集团,发行金额5亿元,期限270天,采取双品种双向回拨机制,其中品...
双十一临近,蚂蚁金服加大与持牌机构资金合作
发布时间:2019/10/21 商业 浏览:449
“蚂蚁借呗为了应战双十一,需要资金,近期加大了和金融机构的合作。”近日,据知情人士透露,双十一临近,蚂蚁借呗加大了与某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资金合作。
公开资料显示,天猫2017双11天交易额1682亿元,2018双11交易额2135亿元,如今2019年双十一来临之际,对于可预计的天量资金需求,蚂蚁金服不得不提早做好打算。
其中花呗产品将迎来亿级用户考验。2016年双11交易额1207亿元,据蚂蚁金服公布的数据,当天完成支付10.5亿笔,峰值达到12万笔/秒,在支付方式上,其中,余额宝支付占比11%,花呗占比20%。
即便按照20%的支付比例,保守估算,仅通过花呗的支付金额也至少在400亿元。
消金界了解到,往年“6·18”“11·11”等节日在内,包括京东、蚂蚁在内,都会加大和金融机构的资金合作,蚂蚁金服(尤其是花呗)还会根据资产方的测算准备头寸。此外,蚂蚁金服还会通过加大ABS的发行,实现放贷规模的增长。
机构资金充裕
根据重庆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各类融资比例上限,即公司资本净额的2.3倍。
消金界了解到,为了突破监管机构对放贷机构杠杆倍数的限制,一方面,蚂蚁金服不断提高注册本金,另一方面,则引入了大量机构资金以满足庞大借款人群需求。
目前,蚂蚁金服旗下的商诚小额(“花呗”的运营主体)与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借呗”的运营主体)的注册地均在重庆,其注册资本金分别提高至40亿元与80亿元。这意味着蚂蚁金服借呗与花呗的融资规模最高为276亿元。
此外,消金界了解到,蚂蚁金服的资金方包括银行、信托、消金等在内的金融机构。
据消金界不完全统计,其资金来源有包括桂林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西安银行、上海银行、华融湘江银行、邮储银行、华兴银行、天津银行、蓝海银行、富民银行、天津金城银行、张家港银行、廊坊银行、杭州银行、承德银行等银行机构,有包括中融国际信托、华能消金在内的信托机构,也有包括晋商、华融、招联、杭银消金在内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
在具体的合作中,大多通过助贷或联合贷的模式开展业务。
在分成方面,蚂蚁采取的是分润模式,根据资金方与客群质量不同,蚂蚁方面最终分得的利润有所差异,总体在实收利息的25%-35%左右。
在风控方面,由蚂蚁和金融机构双方通过联合建模,共同提供风控手段。
“双方会根据样本对模型做一个验证,如果差别在双方允许的范围内,则为用户提供授信,否则就予以拒绝。”
业内人士向消金界表示。该人士表示,一般由蚂蚁金服做第一道风控,放贷的金融机构则提供第二道风控。
此外,在与机构的合作中,如果采用联合贷款模式,蚂蚁则承担相应风险,对于不良会协助进行催收,并对坏账进行核销;而在助贷模式中,蚂蚁则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并不承担相应的风险。
受双十一影响,消金ABS发行量增长
除了增资和加大与资金机构的合作,蚂蚁金服还通过ABS实现出表,从而在短时间内实现放贷规模和实际经营杠杆的增长。
东方金诚与中央结算公司联合发布的《2019年三季度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显示,2019 年1-9 月,消费金融ABS 共发行51 单产品,发行规模为1450.52 亿元,较2018年同期发行数量减少16单,规模同比下降23.78%。
在这其中,银行间市场ABS产品16单,规模848.06亿元;交易所市场35单,规模602.46亿元,包含“花呗”产品18单,“京东白条”产品8 单,“小米”产品2单;而“借呗”由于没有实际交易场景,发行规模下跌,1-9月尚无“借呗”类产品发行。
此外,近日根据FinX科技报道,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双十一,蚂蚁和京东密集提交多单ABS募资申请,募资总额度达750亿元。其中,蚂蚁花呗提交4单ABS产品,借呗提交1单,共募资560亿元。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四季度受“双十一”等电商企业大促影响,消费贷款需求攀升将进一步带动消费金融ABS发行量继续增长。
上一篇: 资金追逐可转债新券 供给小高峰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