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营销与经营深度一体,巨量引擎助力品牌撬动全渠道增长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在数字营销上的投入快速增长。根据eMarketer的数据,2023年国内数字广告的投入将达到1361亿美元,增长14.8%。数字营销已经成为品牌方最大的经营成本之一。面对如此巨大的投入,品牌方的管理层...
证券
-
发改委同意寿光市惠农新农村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发改委官网消息,同意寿光市惠农新农村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发行绿色债券不超过6亿元,所筹资金全部用于寿光市西部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建设。 12302
银行
-
兴业银行落地挂钩LPR浮息债配套人民币代客利率互换...
近日,由兴业银行独立主承销的挂钩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浮息债配套人民币代客利率互换业务顺利落地。本笔债券发行人为广西柳州市东城投资开发集团,发行金额5亿元,期限270天,采取双品种双向回拨机制,其中品...
广东龙门力推“生态旅游”新发展,发布《南昆山生态旅游宣言》
发布时间:2020/12/19 头条 浏览:232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人们开始反思,并更加重视亲近自然山水、拥抱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今年生态旅游发展当道。12月16日,第四季全域旅游“龙门阵”·2020广东龙门“生态旅游”高端对话(以下简称“龙门阵”)在龙门县举行。会上,业界专家、学者共商龙门发展绿色未来,共建“龙门阵”高端发声平台,共享生态旅游发展新机遇;并发布《南昆山生态旅游宣言》,号召广东旅游行业坚定绿色发展。
活动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社原总编辑、社长高舜礼以《生态旅游:时尚而恒久的旅游方式》为题发表演讲,围绕生态旅游主命题,从历史发展历程、宏观政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整体规划布局、社会背景、消费者需求等角度进行深度解读,他认为,生态旅游强调环境友好理念、生态教育功能,发挥了一般旅游产品、游览方式所没有的作用,高度契合了我国现阶段的生态文明战略、“两山理论”、美丽乡村建设等,是我国发展最快的旅游产品体系之一。因此,它是时尚和时髦的游览方式,在发达国家也长盛不衰;也是永恒的旅游产品,因它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
高舜礼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龙门生态旅游发展提出建议,发展生态旅游应设法开发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生态旅游项目,不断增加多样化的体验方式,适度开发公益性项目和研学项目,丰富体验感;注重特色突出主题,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整合旅游资源,将生态旅游融入基础建设中,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的相关要求,形成合力、共同提升。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龙门县全域旅游专家顾问吴志才在题为《山地旅游发展与龙门路径探索》的演讲中表示,深入探索在大湾区背景下龙门如何走好大乡村道路,应“看大势、寻特色、勇践行”。他认为,“看大势”即发展龙门旅游应跳出山界外,瞰世界格局,从历史、地形、人文等角度来定位龙门的发展格局;“寻特色”应回归龙门,彰显生态特色与价值,发掘“万山之地、滴水两江、温泉之乡、天然氧吧、多元文化”五大特点,以此构建龙门旅游的生态系统;“勇践行”绿色发展,打造“大山经济”,将山上是品牌,环山是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作为三个阶段目标,着力打造龙门山地康养生活旅游目的地。
吴志才提出,龙门要建立“1+1+N”的龙门山地旅游格局:即以南昆山为龙头崛起,桂峰山定制引领,全域山主客共享。而南昆山以四大破题之道,唱响大山经济主旋律,推动惠州山地旅游联动发展,走国家公园体制路线,共建投融资平台,建设社区景区一体化,走旅游振兴发展道路,形成环南昆山—罗浮山度假产业集居区。以特色概念激活桂峰山,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大健康产业基地,与南昆山遥相呼应。“全域山”则走“公园平台化、项目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坚守森林本色,一山一主题,一园一特色,全域统筹推进打造“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在大山经济绿色崛起的时代话题下,龙门必须走好这一步。
安徽明堂山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华韩华从投资项目与企业的角度发表《生态旅游的创新与发展》的演讲,就景区的开发现状、开发核心等内容剖析现今旅游景区发展的趋势,并以安徽明堂山为例提出,旅游发展要有核心,同时要承担社会责任。对于龙门如何打造生态旅游,他认为,龙门生态资源优越,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力强,具有充足的后发优势。追求生态,亲近自然已经成为了现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态旅游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龙门应抓住机遇,变生态为财富,发展精细化、高品味、方向明确、排他性强的旅游特色产业。
另外,会上正式发布《南昆山生态旅游宣言》,号召广东旅游行业,发展生态旅游应以保护为先,坚定绿色发展。顺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绿色发展统领全域旅游。建设美丽家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上一篇: 国家统计局:二手住宅价格涨幅总体较为稳定
下一篇: 保利联手招商局置地共同开发广州琶洲宅地